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SVip会员全站资源免币下载 2T硬盘素材库 包含十大类型
vray材质库
查看: 4790|回复: 3

雪山脚下慈善学校志愿者“反水”事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3

主题

1496

回帖

6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606
发表于 2005-11-11 15: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着心寒啊!!!

编者按:李逸杭、张浩10号下午16点将作客网易,直接与网友交流在白马雪山大众慈善学校的经历。

3个志愿者都走了

一个被“请离”,一个因争端主动离开,另一个则心灰意冷。曾如世外桃源般安和的学校,如今却开始在他们眼中有了不确定的凶险

到达香格里拉后,尼玛提出学校获得的生活捐款剩余不多,不够支付1.5万元的新校舍铲土施工费(这笔钱由学校自行承担),希望能从英方捐款账户里先取1.5万元垫付,否则铲土施工方要扣学校的面包车。身为会计师的张浩给予拒绝,认为英方捐助是专款专用,如挪用就是挪用公款罪。最后,他把施工方喊来,经过磋商,尼玛给对方打下欠条,欠条上显示的施工费却是1.2万元。

张浩认为受到欺骗,以前对尼玛的种种不满在这一天终于爆发出来。“很明显他想吃掉这个差价。我警告他:你别做得太过分了!”张浩说。自此,他和李逸杭一样,再也没有返校教书。

但冲突还在升级。

▲学校上课时,附近养牦牛的老汉,还有一只学校养的鸡都来看热闹。

“不懂汉文的德玛老师显然被利用了。”李逸杭这样想。等到她回校因找不到物品与尼玛又起争执时,尼玛给德玛打电话,说“他们不肯走,你上来收拾他们一下”。粗通藏语的张浩听后,只得和李逸杭仓促离开。曾如世外桃源般安和的学校,开始在他们眼中有了不确定的凶险。他们再不敢踏进学校半步,而几千元的物品至今也未有下落。

一直热心公益助学的丽江古城老谢车马店的主人收留了李逸杭,这时她几乎身无分文。“为学校进城办事的费用,耗掉了我不多的积蓄。”在客栈里,她流着泪给朋友发短信:“为什么这世界越来越丑陋,为什么在这么美的地方人性会这么黑暗?我想不通,我太难过了。”

这时,来自四川德阳的志愿者赵刚尚在这所慈善学校执教汉语,但他越来越感到孤独、迷茫,还有心灰意冷。“他们全心全意为了学校却换来这种结局,一个被赶走,一个被气走,学校这样做,让我看不到学校发展的希望,孩子们也没有前途。”

10月28日,赵刚背起行囊进藏,开始漫长的旅行。本来他和张浩都计划好再在学校呆1年的。

“没想到问题激化到这种地步,连张浩这么好说话的人都受不了,他们能承受到现在是最难受的,我理解和支持他们。”曾与李、张二人共事的王江玲表示。她早于他们2个月结束支教。

3名志愿者退出后并没有选择沉默。网易义工联盟、旅游论坛、自行车旅行网等论坛开始出现他们支教历程的讲述,文中集体指控尼玛校长觊觎捐款,不愿意接受约束,学校管理混乱,孩子们难有出路,志愿者得不到公正对待,等等。以捐助维持运转的大众慈善学校正遭遇办校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提示:网站下载资源都有备份,如遇到下载地址失效请及时联系管理员(QQ:3459039404)恢复下载地址(个别无法恢复会退币)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3

主题

1496

回帖

6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60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1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的幸福时光

藏区、雪山、慈善、孩子……清苦的生活,散漫的管理,“飘荡在这里的浪漫主义”,都曾让志愿者觉得“看上去很美”

“当我在3月底到达这所学校的时候,不得不在暴风雪中艰难前进,浑身被大雪覆盖,但这也是我最理想的被困之所——雪中的群山非常壮美,我之前从未欣赏过这样的美景。”

2004年起,37岁的英国女士简开始成为大众慈善学校的外籍志愿者,教授英语、环保课程,同时在英国朋友中募捐。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表达了对这里的喜爱。这也是其他志愿者初来乍到时的相同感受。

但进入六七月雨季,这里的一切都像是浸泡在水中,简不得不把她所有的衣物放进旅行包里,张浩则不时在半夜起床枯坐到天亮,因为大风穿透了他破败的木板屋,把雨水打在他床头。广州这时候还在炎炎酷暑中,但入夜后,这里的学生却要披上军大衣,女志愿者的铁皮小屋里也生起了火。

大众慈善学校坐落在滇西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一个海拔3400多米的缓坡上。滇藏公路从学校的教室与宿舍之间穿行而过。驱车北行2小时,是德钦县城,藏区十大神山之一的梅里雪山雄姿即在眼前。再行1小时,就是西藏了。

这所学校创办5年,历经4次搬迁,越搬越远离村庄,海拔也越高——学校用地不可避免会与村民利益冲突。2004年3月,搬到书松村上面11公里处校长尼玛家的土豆地上。直到今年10月,新校建成。

学校3个老师都是当地藏族人,校长尼玛还兼任书松村委会副主任,德玛和江次则是村旁东竹林寺的喇嘛,按照东竹林寺活佛顶巴吉才的说法,他们从寺庙“停薪留职”来教藏文;而最早时,德玛是学校前身藏文学习班的创办人。

学生现有40人,来自德钦4个乡镇,七成是残疾、孤儿、单亲、特困户,七成年龄在14至18岁之间。他们中很多人曾在公立学校读书,有的还读到了初中,但在这里,他们可以学习原来学不到的藏文,而且学杂费和吃住费全免。

在搬进新校之前,孩子们所处的环境,让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的志愿者刚来时也感到吃惊。除了3间石头小屋,其他6座房子都是用木板搭就,外面罩上棚布,屋顶再用石头压住,怕被山风刮开。它们实在太破了,以致一些观赏梅里雪山的游客把这当成了废弃的伐木站,趁停车休息的间隙选择在房子边角处便溺。

所以当志愿者过来告诉他们有40个孩子在这里面读书、吃饭、睡觉,他们多会在羞愧之余掏出钱包。一次,广东东莞几名女游客来到后,哭着把随身携带的衣服和药品全部捐出。这就是慈善学校建在公路旁的效应。每一个志愿者也认为募捐是自己的应尽义务。“李逸杭尤其积极,很多游客回去后还和她保持联系,寄来钱和各种用品。”张浩说。

在高海拔、少人烟的雪山上出现的这所学校,渐渐声名远播开来。今年5至6月,记者在滇西北徒步时,慕名来到这里生活了20天。其时,志愿者与校方矛盾正开始形成。当时的志愿者包括简、李逸杭、张浩,以及北京一名大三女生王江玲,她厌倦了枯燥的高校理论课程,休学半年来这里寻找理想。

如果不是理想驱使,他们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学校生活的清苦远超出他们想像。每天吃的是劣质的大米和一成不变的土豆、泡菜,一个月也难有新鲜肉。洗澡必须去32公里外的奔子栏镇,或是70公里外的德钦县城。不能上网,手机信号不稳定,灯泡忽明忽暗——小溪里融化的雪水随季节盈亏,枯枝败叶也经常把小水电机堵塞。

但他们是快乐的。雪山垭口的雪全部消融后,尼玛用他的大卡车载着全体师生,唱着歌到这里野炊、踢足球。雪线上升到最高位置时,德玛带领他们翻越3座山头去看神秘的神湖,摸黑回来时,李逸杭走不动了,德玛就背起她来狂走。在王江玲的生日晚会上,奔子栏交警中队全体出动,开着3部警车前来捧场。

志愿者李逸杭在上课。

孩子们更是这些志愿者快乐的源泉。

藏区、雪山、慈善、孩子、穷困、僻陋……以上场景把这些元素都集合在了一起,正好契合他们的美学向往。

甚至对于学校松散管理的现状,快乐也没有打折。

由于这是一所曾以藏文教育为主的学校,历来都以学生的藏文水平划分年级,志愿者来后发现,三年级学生在学第5册数学,四年级学生却在学第3册数学,两个年级中还有人听汉语如听天书,上课要翻译成藏文才勉强进行。一年级更糟糕,这里既有刚拿起书本的聋哑女生,也有读过初一的大龄顽童,由于水平参差不齐,加上3个学生共挤一张课桌,教室里总是混乱不堪,打架、哭闹、睡觉、玩弹珠等现象几乎每天上演。直到上课了,志愿者才发现又有人或逃课、或生病、或回家了。

简在时,学校每周都会有一次以上会议,藏、汉、英三种语言并用。会议的效率似乎并不高,简经常催促尼玛去做同样的事情,而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作息时间表,竟被讨论和修改多次。意在管束学生散漫状态的学生行为准则,提出后也一直没有出台。

“为寻一头失踪的猪,学校可以停课半天,尼姑寺落成,学生竟也停课6天前去捧场。这里的管理非常随意,但恰好证明了需要我们志愿者的介入。”李逸杭说。学园艺专业的她曾渴望去可可西里保卫藏羚羊,但命运把她带到了白马雪山。

张浩喜欢的正是“飘荡在这里的浪漫主义和‘无政府主义’”。34岁的他曾和朋友开公司,在云南思茅扶贫开发3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差点丧命,政府欠他们200多万元扶贫款不还,官司打到现在还没着落。他一度对社会、对制度失去信心,大众慈善学校让他暂时轻松下来。很多次,他在厨房里与尼玛喝着青稞酒聊天至夜深,再在微醉中入睡。这里的一切让他沉醉。他还剃发拜德玛为师,取藏名“鲁茸土豆”。

“尼玛是个浪漫主义情结很浓的人,否则他不会这么辛苦地创办学校。他打得一手好篮球,喜欢跳弦子舞,长得也挺帅,不喜管束,内心充满骄傲。”在今年6月之前,张浩毫不掩饰对校长的认同。

志愿者度过了最初的一段幸福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3

主题

1496

回帖

60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60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1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冲突:从量变到质变

先是教学管理的理念之争,后有对校长觊觎善款的怀疑,账本上暴露的问题,让志愿者的理想主义变得非常脆弱。不满累积,终至对立公开

可能是两个文化背景之差异,简在学校的行为举止总让张浩觉得,她非常想融入这里,但又有些格格不入。她只吃素食,筷子是单独一双……尤其在开会时,她总是很严肃。

“我和尼玛有观念上的冲突,我希望能用我在英国积累的管理经验,来改善这里,”简说,“但大家都有不同意见。”

她几次劝告尼玛不要打骂学生,“因为这在英国是违法的,你只需要告诉学生哪方面做错了,他自然会慢慢去改”。尼玛当面不予回驳,但当简不在时,他就告诉其他志愿者:“藏区的孩子野惯了,该打则打,不然管不住,要按简所说,这个学校就办不下去了。”

简还数次催促尼玛把学校的收支账目做好,早日向外公示,但直到8月底学校才把捐款收入账做出,支出账至今还没有。这是她最不满意的,“做每一件事都要花很长时间,就像推一头大象那样艰难”。

“很多方面我支持简的想法,毕竟我们都来自发达地区,有认同感。”李逸杭说。她同时给简做翻译,但由此让她觉得尼玛开始疏远自己。“他会认为是我的意见影响到简的态度,这让他很不爽。”

“另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去帮助这个学校,捐款也越来越容易得到,尼玛反倒开始轻视志愿者的存在,你如果给他提意见,去监督他,他就不高兴了,认为这学校是他办的,而我们都是外来者。”

李逸杭和简都坚持认为,志愿者既接受校长领导,但又不依附于他,是独立的。

在每一个志愿者来与走、过生日等日子里,尼玛喜欢办晚会来创造气氛,这让很多人感动,但李逸杭发现每次晚会都要花费几百元,“酒水、饮料、零食、水果应有尽有”,而钱都来自外界捐款。和尼玛沟通无效后,她以不再参加晚会表达不满。

除了吃住免费,所有开支都需志愿者自行承担,有时德玛(他负责登记捐赠钱物)会从捐款里取出几十或一百块,塞给他们做零用钱。李逸杭认为这是对志愿者的小恩小惠,而且是挪用善款,每次都给予拒绝。“她是我们中间唯一不拿这种钱的人。”张浩说很佩服她,偶尔他会“笑纳”尼玛给的几包香烟。

“李逸杭刚开始跟我还不错,后来我们基本上不怎么说话了。”尼玛说。

“正直、善良、耿直,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圆滑变通,理想主义比较浓郁。”其他志愿者如此评价李逸杭。而张浩则是大家公认的“老好人”。

最初,张浩也觉得李逸杭“做人过于认真”,但当他6月开始给学校做账后,他的想法开始有了变化。

他发现,志愿者每回外出,学校捐赠本上的登记都是空白,在旅游旺季也不例外。实际上,这时往往是游客捐赠高峰期,一天最高曾获赠4010元。

他还发现,尼玛外出,不论公事私事,所有费用全都报销。有时住标间,吃饭要花一两百元,甚至吃烧烤也拿来报销。今年学校从当地道班买进一部19座二手中巴,用来接送学生和运营补贴生活所需。但张浩发现,这部车经常被尼玛开出去赚钱,却无分文入账;更让他如鲠在喉的是,学校花了4.2万元购买中巴,但交易税发票显示,转让价只有2万元。

尼玛对记者的解释是,中间人赚了一笔,其中具体情况他也不知。他声称自己是清白的。

张浩说,他可以和尼玛称兄道弟,一起喝酒笑谈,但他是会计师,有职业道德的底线。

账本上暴露的问题,让志愿者的理想主义变得非常脆弱。李逸杭开始对捐款的游客失去热情,当有人问“学校最缺什么”,尼玛回答是“钱”,她却回答是“优秀老师”,她还奉劝游客最好是捐赠实物而不是金钱。

两个性格迥异的志愿者开始以统一姿态出现。从8月15日起,他们一直和学生一起吃饭,直到离开。虽然老师的伙食已经很差,但学生吃的更差,很多次都是泡菜和清汤。

“捐款越来越多,但孩子们没有得到任何实惠。以前我还批评他们乱买零食,但吃了他们的饭后,才切身知道他们并不仅仅是嘴馋。”张浩说,在不能影响当地老师的情况下,他和李逸杭“只能做到保全自己的良心”。

显然,不再共一个锅吃饭的姿态,等于把以前隐藏着的隔阂公开化。

9月12日,李逸杭与尼玛发生争吵,随之被“请离”学校。张浩震惊之余,当天与尼玛在工程款上亦起争端,提前从学校退出。

李逸杭被赶走的原因,双方各有说法。尼玛除承认自己“做法不对”外,指责她后期经常外出不上课,究竟干了什么他也不知道,“再说她也过了承诺的支教期限了”。李逸杭则说,是尼玛让她外出上网“公关”,一是与英方沟通新校建设问题,二是联系植物园筹建事项,自己之所以被赶走,导火索是因为她帮助联系的一个朋友,在知道尼玛所作所为后,不再愿意资助他的聋哑女儿去大理上学,“尼玛一怒之下把我赶走的”。

两名志愿者离开大众慈善学校后,开始致力于云南山区的“一对一”公益助学行动,并打算成立一个民间组织。他们认为,在所有公益助学形式中,“一对一”的资金流转最安全可靠。

继他们批评尼玛的文章见诸各相关论坛后,赵刚也站出来指控说新校舍质量堪忧,内有不少猫腻,“预算为56万的工程款被施工方最少赚了17万-19万”。

现在,大众慈善学校没有一名志愿者。本打算10月底过来的一名山东男子,至今还未到校。

校长尼玛和阿牛的故事

如何面对急剧增加的捐款而坐怀不乱,是依靠制度的建立还是道德的约束?志愿者尝试通过制度约束人性弱点

4年前尼玛以4000元加入这所学校并成为校长时,就有些分不清家和校了。他把家里的炊事用具拿到学校,把家里6头猪卖掉补贴学校,把村委会给他和德玛的养猪扶贫项目给了学校,用私家大卡车给学校拉人、装东西,柴油费还自己承担,至于从家里投到学校的钱,他“没有记过账,也记不清有多少了”。而且,他和另两名老师都不在校领工资。

“学校就是我的家,甚至比家还要觉得亲切、重要。”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尼玛这样对记者说,“以前跑运输一年能轻松赚个三五万,现在手头紧得很,幸好奔子栏的小店主看见我都会给我一瓶酒、几包烟。”神态半是伤感,半是欣慰。

学校使他困顿,也给他带来荣誉。奔子栏交警中队长阿春荣一次和尼玛喝酒时,拍着他的肩膀连声说:“要是县里当官的都能像你这样就好了!”

但当有一天早上,张浩突然看见尼玛把学校中巴的柴油灌进他的大卡车时,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尼玛的“以校为家”:“他用学校的钱物,就像从自己家里拿一样随意。管钱的德玛是他的好朋友,银行的生活捐款账户又只需他一个人的印鉴就可支取。他是这个学校的家长。”

李逸杭则早就对尼玛家人领用学校获赠的军用水壶、军大衣不满了,她给孩子们带来的很多VCD要到尼玛家里才能找到。

当地教育局对这所学校似乎没有什么有效管理,因为它至今尚未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10月底,县教育局去这里调查,“校方懒得理,一副不配合的样子”。

一个事实是,学校搬到公路旁后,今年3月到8月19日共获得游客捐款5.7万元,去年仅1.1万元,更早时几乎为零。

“急剧增加的捐款很难让人坐怀不乱,”来自台湾的义工王键章说,“他觉得辛苦这么久了,现在是不是可以拿点呢,虽然他最早可能真是慈悲为怀,但在长期没有监督的环境里,就很难保证了。”

王键章是李逸杭、张浩的前任中间人,因与尼玛合作中产生矛盾而退出。2003年,他在泸沽湖给了一个划猪槽船的小孩一学期的费用,自此介入到滇西北的助学活动中。2004年,他开始帮助给学校盖新房,同时也督促尼玛公开捐赠情况。

“那时我已听到有不信任校长的说法,于是我建议成立监督理事会,希望能全盘监控捐款的使用,但尼玛对此反对。很奇怪学校一直不做账,我就教他们怎样做,还给他们买好了收支两本账,但没有任何效果。”

加上建房中产生的矛盾,王键章对学校变得十分失望,也动摇了他对当地慈善性质机构的信任。从此,他只做“一对一”助学,“宁愿只帮一个孩子,也不帮一个组织,因为这要单纯很多”。

一名熟悉当地慈善事业的中间人则喟叹:“一个机构得到捐款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让这笔钱用到正途。”

德钦县地处滇、藏、川三地交壤,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地理、文化皆独特宜人,引得国内外诸多项目基金与捐款注入。在奔子栏与德钦县城百余公里的公路旁,就有包括大众慈善学校在内的4所藏文慈善学校。它们全部靠外界捐助得以生存。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德钦县城郊的普利藏文学校。

李逸杭专程去这所学校看过,“孩子们能经常吃到肉和鸡蛋”,而且这里开办有藏医、藏画班,一些主要科目的考试与公立学校同步,这些都让李逸杭为自己学生的前途格外担忧。

该校校长阿牛在当地具有传奇色彩,很多人都知道他变卖家产办校、背负教材连走3天山路的故事。“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趣,朴实,乐观。”北京志愿者祖宵男很是欣赏自己的校长。德钦县教育局副局长曹品刚则认为,阿牛是4所藏文学校里口碑最好的校长。

实际上,阿牛和尼玛一样,除了都兼任当地村委会的副主任外,也“基本上是他一个人管钱、用钱”。但当捐款越来越多,普利学校的志愿者开始尝试改变这种持续多年的状况。

从9月起,该校开始实施捐助资金管理制度,规定银行捐助资金专户的每一笔开支,必须由校长、当地一名老师和志愿者三人同时盖章方可领取;较大额支出也必须由这三人同意;校长至少每个季度要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主题

650

回帖

132

积分

初级会员

积分
132
发表于 2005-11-12 1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

外在内在的一些因素会影响很多的事物

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

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如果要高飞,就把地平线给忘掉! 欢迎加入室内设计师Q群34688257 谈天说地 职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室内设计工具箱

QQ|手机版|Archiver|室内人 ( 辽ICP备05022379号 )

GMT+8, 2025-5-7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5关于室内人 | QQ:3459039404(客服) | Email:snren_com@163.com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