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4年底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开始,2015年注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这一年,设计行业既要承受业务市场容量减少的压力,也要承受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要在奖项泡沫的包围下,正向宣传和提升自己的公众知名度和影响力。
设计行业的2015年,不是浴火重生的蜕变,便是故步自画的退变。
一、全球经济呈现下行态势,设计行业遭遇“降薪裁员潮”
2015年,国际上,全球经济依然并不平静,各类潜在风险相互交织;国内,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国家统计局公布多项数据显示,楼市指标下行态势未变,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以及土地购置等几项重要指标均出现同比增幅下滑,而这令其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陷入绝境。
新年伊始,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创立经营的的设计公司便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申请宣告破产,而国内上海、南京、北京多地设计院也收到影响,一篇设计院长的自白《明天设计院就要裁人了,我怎能入睡?》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名院长忧心地道出在设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设计院将会裁掉一些人员来维持生存,言语中颇为无奈和伤感。
伴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倒闭、转行,依附于开发商而生存的设计公司也正在一茬一茬地倒掉。不少设计公司都面临类似的处境——一些小型设计工作室由于没有项目不得不停业,大中型的建筑设计公司纷纷采取裁员降薪的方式压缩人力成本。
行业惨淡下,降薪裁员都是企业解困之举。在寒流突袭的当下,业内单位虽面临难熬的寒冬,但从积极的角度看,优胜劣汰,优质企业沉淀,有利于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行业企业应该接受并适应现状,沉下心,研究专业、创新技术、优化管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备接受市场的考验。
二、“互联网+”席卷各行各业,设计行业积极探索触网模式
7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再次将“互联网+”推向新高潮。在互联网+时代,设计由趋同向个性转变,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由一线城市带头的产业创新,正逐渐席卷整个设计行业。在《意见》正式下发之后,设计行业的创意之路,有了更具体的政策保障,以创意为核心的设计行业,迎来行业发展新机遇。爱空间、土巴兔、优优宝等“699”、“698”套餐相继袭来,以低价占领了互联网家装市场。与此同时,一些装饰公司也纷纷做出入股互联网的决策。但所有的相关事件加起来还不容一则“Uber宣布进军建筑设计市场”假新闻令人感到震撼。
互联网+设计,现有的结合模式,都不理想,互联网公司、相关行业和设计师一直都在寻找一种合适的契机和方式,将互联网和设计/设计师结合起来。9月19日,万科在深圳宣布了一件大事——做一个建筑师3P平台,但这一的举措,是否意味着万科优先抓住了互联网+设计师的市场,能够把握互联网利器,将设计师市场价值发挥到最大,仍需要时间的考验。
三、室内设计行业人才缺口大,设计教育需重新定义
2014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3.16万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2690亿元,增长幅度为9.3%,比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高出约2个百分点,体现了建筑装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超前性。室内设计行业是目前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阶段,有巨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面对高速发展的行业,愈加要求细分化、专业化的市场,室内设计行业人才的供应出现较大的缺口。
但国内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在锐意创新的设计领域,教育却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逐渐暴露出设计教育的滞后和“老派”。反思当前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所以作为高校教育的补充,设计培训班更更具有具备专业化、市场化及前瞻性等特点,为各院校的同学整合行业资源,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设计梦想,为行业培养切实可用的人才。
四、行业抵制过度设计,倡导“再生+可持续性”
柴静的雾霾调查在设计圈也引爆了关于“过度设计”的话题。可能没有哪一个领域像设计领域这样,如此的“自我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着由设计所带来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物质丰裕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人们批判着由设计所引起的时尚消费文化以及奢侈消费行为,又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归咎于设计。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过度设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只要阶级社会存在,人的需求差异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消除“过度设计”。因此,“过度设计”在现阶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消除的,但是却可以减少和尽量避免。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居住、休闲、工作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美观、舒适的之时,同样重视绿色环保。而设计行业要长久发展,也需要提倡“再生+可持续”设计,谴责、批判、抵制过度设计。
五、设计是生产力,品牌成为设计企业突围之道
近年来,知名设计师被上市类装饰公司并购或“借壳”上市时有发生,HBA被金螳螂收购、梁志天设计公司被江河创建收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借壳"棱光实业成功上市、弘高设计跻身资本市场……
鉴于设计公司属于典型“轻资产”公司,设计师的知名度对对设计公司未来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HBA、梁志天、高文安等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而上市公司正是看中了这些设计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品牌化的设计企业,有成熟的运行管理模式,配套化的系列产业流程,稳定的销售渠道,固定和源源不断的潜在客户源。良性循环的品牌化设计企业,高效运转,对内不断吸引人才,发展壮大内部创新与生产实力,对外有优质的作品打基础,良好的声誉做支撑,加上优秀设计师的坐镇,声名远播,兼备软硬实力的突围能力,才会在一众的设计企业中脱颖而出。
在设计市场高度商业化的今天,知名度与美誉度兼备的设计企业,一定会是建筑装饰领域的香饽饽。设计师与设计机构在保障设计产品质量的同时,对品牌化道路的探索与深入,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突围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