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斯辰 发表于 2006-6-1 00:33:00

[转帖]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p>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br/>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br/>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br/>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br/>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br/>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br/>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br/>2、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br/>1)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建成于唐代;特点: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br/>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特点: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br/>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br/>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br/>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br/>3、三本建筑文献;<br/>宋朝的《营造法式》、明朝的《园冶》、清工部《工程做法》。<br/>4、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br/>台基: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台基、最高级台基;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传的欠缺。<br/>屋身:木头圆柱、开间、梁、斗拱;<br/>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br/>5、彩画的分类、特点及等级;<br/>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br/>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br/>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br/>6、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br/>1)建筑材料:木材。<br/>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br/>3)空间布局:灵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br/>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模数制。<br/>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br/>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br/>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br/>7、中国古代声调规划的类型:<br/>市里制: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br/>街巷制: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br/>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br/>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br/>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br/>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br/>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br/>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br/>9、古长城建筑:<br/>秦长城:起迄地点:临洮——辽东;<br/>汉长城:起迄地点:莆昌海(即今罗布泊)——辽东;<br/>明长城:起迄地点:嘉峪关——鸭绿江;<br/>结构:城墙、敌台、烽堠、营堡;<br/>重要段落:北京八达岭长城、洒北金山岭长城;<br/>重要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br/>10、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沿革:<br/>先秦:特点: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br/>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br/>秦汉:特点: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br/>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br/>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br/>隋唐:特点: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br/>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br/>宋:特点: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br/>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br/>元:特点: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br/>著名宫殿:元大都宫殿;<br/>11、明清宫殿的布局与陈设;<br/>1)布局:<br/>A、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面的建筑低小简单。<br/>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帝王用来祭祀祖先。<br/>b、右社: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帝王用来祭祀土地神、粮食神。<br/>C、前朝后寝: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br/>b、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br/>2)宫外陈设:<br/>A、华表: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br/>B、石狮:雄狮爪下为球,雌师爪下为幼狮,前者象征统一寰宇,后者象征子孙绵延。<br/>C、日昝:古代用来测时。<br/>D、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象征国家统一和强盛。<br/>E、吉祥缸: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br/>F、鼎式香炉:用来燃檀香和松枝。<br/>G、铜龟铜鹤:象征长寿。<br/>12、古代著名坛庙建筑;<br/>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左侧,专供帝王祭祀祖先。<br/>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右侧,专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br/>天坛,位于北京东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br/>地坛,位于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br/>日坛,位于北京东郊,专供帝王祭日。<br/>月坛,位于北京西郊,专供帝王祭月。<br/>文庙:全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是山东曲阜孔庙。<br/>武庙: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br/>宗祠:安徽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和广州市陈家祠堂。<br/>13、我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br/>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特点: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br/>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特点: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br/>唐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特点: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br/>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特点:长陵以其宏伟的地面建筑而闻名于世,已发掘地下宫殿的是定陵;<br/>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特点:结构完整,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艺术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br/>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特点:其平面布置沿袭了明代诸陵的旧制,只是在坟丘上部增设了月牙城。<br/>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特点:清西陵与清东陵同。<br/>14、封土的沿革:<br/>1)方上:特点: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br/>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汉茂陵;<br/>2) 以山为陵:特点:利用天然山体;<br/>著名陵墓:唐乾陵;<br/>3) 宝城宝顶:特点: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即宝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宝顶;<br/>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br/>15、陵园建筑:<br/>1)祭祀建筑区:用途:供祭祀之用;<br/>建筑物:凌恩殿、配殿、廊庑、祭坛等;<br/>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br/>建筑物:石兽、石人;<br/>3)护陵监:用途: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br/>建筑物:衙署、市衙、住宅等;<br/>16、墓室结构:<br/>土穴墓:墓穴形式简单。<br/>木椁墓: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随葬品。<br/>黄肠题凑: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指柏木黄心,题凑指木头皆皆向内。北京大葆台汉墓一号墓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br/>砖石墓: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不断发展。<br/>17、随葬品;<br/>1)原始社会:<br/>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br/>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br/>2)阶级社会:<br/>A、贫富分化悬殊。<br/>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br/>C、战国时期:俑。<br/>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br/>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br/>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br/>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br/>&nbs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室内设计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