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及其水肥管理
仙人掌类植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气孔在夜间凉爽时开放,呼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贮存在体内,供第二天光合作用之需。白天气孔关闭,利用夜间固定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既减少水分丢失,又能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特殊的代谢途径是适应干旱环境保存生命的需要,也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br/><br/>在长期适应干旱的自然环境过程中,仙人掌类植物大多具有发达的侧根,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吸收水分。仙人掌类植物具有很强的耐干旱、抗高温的特性,尤其能适应城市高楼林立,住宅区较为燥热的环境。另外,它们中绝大多数生性强健,耐粗放管理。 <br/><br/>养好仙人掌首先要从浇水、施肥等方面考虑:浇水、施肥与盆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r/><br/>先说用土:仙人掌喜欢既含有足够营养又松散通透的土壤。因此,必须配制专门的培养土才行。可以用蛭石4份、细沙4份,充分腐熟腐殖质2份,掺匀拌和备用,配制成的培养土应手握勉强成团,松手即散为好。 <br/><br/>虽然仙人掌是植物界里耐干旱的植物,但它与所有植物一样也离不开水。浇水量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春季,掌握一个“适”字。春季外界气温不高,只需要少量浇水就行了。 <br/><br/>夏季,掌握一个“湿”字。夏季阳光强烈,气温高,若浇水太多,可能引起烂根,但如缺水,植株有些会出现焦斑、皱缩现象,降低观赏价值。经常给栽培场所喷雾,可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还可让茎部吸收水分。 <br/><br/>秋季,掌握一个“多”字。秋季,仙人掌类植物进入了旺盛生长阶段。同时,有些花期在冬季的仙人掌类如蟹爪兰、仙人指等又在秋季进行花芽分化,需要充足的水肥,自然界也秋高气爽,雨水较少,应该多浇水。 <br/><br/>冬季,掌握一个“控”字。冬季,植株大多进入休眠状态,仅保持盆土潮润就可以了,这时若浇水过多可能引起茎基部腐烂。 <br/><br/>不论哪个季节都应掌握“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每一次浇水时,都要有少量水从排水孔流出来为止。切不可浇“拦腰水”。 <br/><br/>种植仙人掌类植物时需要适时适量地施肥,且肥料的种类、浓度、施用时机要得当。在施肥时,应掌握富含磷、钾、钙和少氮的原则。 仙人掌花卉大多原生于荒漠旷野地区,倘若从它们的原生环境上看,会让人误以为栽培仙人掌随便用什么土都可以,其实这种看法刺片面手工艺。虽说在原产地?,总的看来土壤似乎比较贫瘠,但那里地域宽广,植物稀少,仙人掌的根系可以自由伸展,四处扎根,通过大范围吸收水分和养料来满足植株生长的需要。但在人工栽培中,仙人掌的根系大都被极限在花盆或花床右,一旦土壤缺乏养分,就满足不了植株的生长需要,如果你想使节您栽培的仙人掌花繁株健,就要配制好适合它们生长的栽培土壤,根据大部分仙人掌喜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和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不同要求的情况,就需要分别配制不同配方的培养土。我国地域广大辽扩,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配制出经济实用的培养土。<br/><br/>现将国内常用的仙人掌培养土的配方介绍如下 <br/>①壤土2份、腐叶土4份、粗砂2份、炉灰2份。 <br/>②壤土3份、腐叶土3份、粗砂3份、谷壳炭1份。 <br/>③壤土2份、腐叶土3份、粗砂4份、石灰质材料和草木灰各半份。 <br/>④粗砂4份、腐叶土4份、细木屑1份、厩肥1份。 <br/>⑤粗砂5份、腐叶土2份、细木屑2份、陈墙土1份。 <br/><br/>其次,福建沿海地区许多仙人掌养植者及业余爱好者,就地取材,以煤炉灰为主要万分配制的培养土,使用效果颇佳,配方如下: <br/>煤炉灰7份、碎牛粪干2份、谷壳炭1份。 <br/>煤炉灰6份、田园土2份、腐熟猪粪干2份,另加入少许草木灰。 <br/>煤炉灰5份、腐叶土3份、谷壳炭1份、陈墙土1份。 <br/>煤炉灰4份、田园土3份、腐熟鸽粪干2份、细木屑1份。 <br/>煤炉灰3份、粗砂2份、细木屑4份、腐熟羊粪干1份。 <br/><br/>以上配方提供你参考,可从中选择试用,也可根据以上各种不同配方随意调整配制,或者按自己习惯上的需要另作配制。无论采用任何配方的培养土,都要尽量做到培养土具有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且含丰富养料,以适合和满足仙人掌生长的要求。并且使用之前都必须进行消毒,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阳光曝晒,如果采用药物消毒时,每立方米培养土用400毫升福尔马林溶液均匀喷撒,然后用塑料薄覆盖严密,学4-5小时后即可打开晾干,约一周后,药液散发完就可使用。 <br/>仙人掌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并非十分严格。一般而言,众多陆生类型种类,如金琥属。强刺属、裸萼球属、乳突球属、星球属、锦绣玉属、鹿角柱属等适合用中性土壤;附生类型如量天尺属、昙花属、鼠尾属、蟹爪属、令箭荷花属和蛇鞭柱属等适合用微酸性土壤,所以在配制培养土时,土壤的酸碱度可掌握在中性至微酸性(pH7-6)为宜。(摘自《仙人掌花卉观赏与栽培》,作者:黄献胜、黄以琳)
页:
[1]